《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》中的多重悬念叠加,如邓布利多的死亡、混血王子的身份等,虽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,但也加剧了剧情的复杂性。到了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》,这些伏笔的串联变得尤为困难,即便是读过小说的我,在观影时也需不断向伴侣解释背景信息,而她却难以自行联系前后情节。这种剧情设置的臃肿与晦涩,无疑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。

《哈利波特》生死观在儿童文学的呈现 全系列影评3/4_哔哩哔哩_bilibili

1. 冗长布局下的观众疲惫

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,罗琳巧妙地埋下了两个伏笔:一是邓布利多的魔杖被马尔福意外夺走,随后邓布利多施展了魔杖转移术,将其所有权悄然转移给了马尔福;二是哈利在天文台下目睹了这一切,心中暗自决定要夺回这根魔杖的控制权。这条隐晦的线索,若非细心品味,实难察觉。电影制作时,也保留了这一悬念,揭示了为何伏地魔无法完全掌控那支强大的接骨木魔杖——原来哈利与邓布利多早已暗中布局,将魔杖的真正主人变更为哈利本人。马尔福自以为拥有了力量,实则只是陷入了自我编织的幻想之中。

然而,这一精心设计的情节线却显得冗长且微妙,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,往往更关注斯内普杀害邓布利多的震撼一幕,或是他释放出的与哈利母亲相同的母鹿守护神。在这样的情感洪流中,魔杖转移的线索显得尤为渺小,难以引起即时共鸣。哈利多次凭借这一线索从死神边缘逃脱,但小说的篇幅与电影的时长却似乎有意无意地拉长了这一过程,使得原本紧凑的悬念变得拖沓。尤其是随着故事推进,这种“拉长悬念”的手法逐渐削弱了观众的期待与感受,甚至在某些时刻产生了负面效应。当斯内普的真实身份揭晓,他竟是哈利最坚实的守护者时,那份本应有的震撼与惋惜,却因前期悬念的过度消耗而显得不够强烈。斯内普去世那晚的闪回片段,虽意在加深情感铺垫,却也因整体节奏的失衡而显得仓促。

2. 复仇者联盟的魔法前传

此外,小说中的感情线也饱受争议。罗恩的犹豫不决、对爱情的迷茫,以及哈利与多位女性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,都让人不禁感叹其“言情小说化”的倾向。电影更是将这份“狗血”发挥到了极致,甚至出现了哈利与赫敏半裸热吻的争议场景,这无疑是对原著风格的一种偏离与挑战。

罗恩在克服内心恐惧、摧毁神器的旅程中,这段叙述被异常拉长,显得冗长而复杂。此外,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》的上半部几乎完全脱离了霍格沃茨的背景,标志性的主题曲也鲜少响起,整体感觉更像是《复仇者联盟》系列中的过渡篇章,让人难以长时间沉浸其中。这种体验不禁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那些漫长而略显乏味的时刻。


哈利·波特与死亡圣器(上)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: Part 1(2010)

又名:哈利波特7:死神的圣物1(港/台)/哈利·波特与死圣(上)/哈7(上)

上映日期:2010-11-19(中国大陆/英国)片长:146分钟

主演:丹尼尔·雷德克里夫 艾玛·沃森 鲁伯特·格林特 海伦娜·伯翰·卡特 

导演:大卫·叶茨 / 编剧:斯蒂芬·科洛弗 Steve Kloves/J·K·罗琳 J.K. Rowling

哈利·波特与死亡圣器(上)的影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