铨钟镛三兄弟,钟死于辛酉邪狱,铨流放黑山岛,办复性斋,有《松政私议》(2002年被发现)、《兹山鱼谱》传世,还有《漂海始末》。镛流放康津,有茶山竹堂,并以此为号,著作良多,有《牧民心德》、《经世遗表》。片中弟子李光海。
十九世纪初,丁若铨从东方性理学到西方宗教科学,从“在明明德”到几何、数理,从文士、理论家到博物学家,由地球仪之科学阐发动摇王权的民主化思想。影片中的铨比镛更世俗化,周旋于政治以保兄弟,流放于岛便以斯岛风物为学术志业。
东海青鱼有74骨而西海青鱼只53根,斑鳐鼻尖而黄貂鱼鼻平,两套生殖器用来侮辱好欺负的家伙,章鱼骨可医马驴背疮,钓巨型扁棘鲷可用鲨鱼,给畜牲吃的热目鱼、张口鱼、铁目鱼,可能也是一种美味。
铨之信“邪说”是为了求进步与平等,且非像镛一般赋予王权合法性。两班与贱民有何分别?淪是帝王之音,亦乃钓鱼线。李朝无可能的政治理想,一如他终身流放的个人命运。
有趣的是,从泛灵论到多神论,暗示着人类从早期的认识万物过渡到将自己认识为万物之主;而从多神论再到一神论,正为早期宗族/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集权、维护君主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。若以血缘组织众人,人人祖祭,家家以死去的祖先为供神,谁来做王的臣下?控制信仰便是掌握话语权,便是把持权力。
这一套,东西皆通。遂有十字军东征,有政教合一。君士坦丁在梦中见到十字旗帜,自此改信一神论基督教,开启罗马帝制的集权巅峰。宗教将人从代代祖先的幽灵中解放出来,进入到更加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之中。
故丁若铨、昌大在首次见到邪端时,批评的“不祭祖”,是儒家、理学与天主教,孝道与天道,世俗宗教与神的宗教,伦理与科学(或政治)的对冲。
全片黑白基调,古典构图,配以白袍、粗衫、墨笔、岛风,细腻地展现了十九世纪的李朝风物。作物、土地、海味——食,这个千百年与人密不可分的主题,就在黑山岛上徐徐展开,作为影片主线一以贯之,并成为铨镛两兄弟政见、命运的分别之点。
书中所授之理想无法成为出仕之理想,捕鱼与治学何以两分?昌大的返乡赋予了影片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结尾;而前方那由黑白变为彩色的、浪涌的黑(兹)山岛,用其恒常的、亘古的存在,向历史与被历史倾覆的众生给出一个有关今天与明日的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