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的画面音乐剧情运镜人设表演都很戳我,我想里面很多情节会触发国人的联想,比如亲兄弟遭到贬谪,会让人想到苏轼苏辙;而丁若铨在兹山教化一方,则更让人想象宋朝士大夫在此种境遇中的模样。
当然他的兴趣在西学,所以研究自然科学即兹山的鱼类资源,剧情中交代他的研究改善了当地渔民的伙食,增加了渔民的收成,也算知行合一产生了实效;而说起知行合一,王阳明也在困境中做了类似的事,不同的是他在龙场悟道进行了自我的思想更新,心学不仅影响了当世,功过也在千秋,毋庸置疑的是他继承了儒家文脉,足以比肩先贤。
丁若铨兄弟因接触天主教而被贬谪,丁若铨虽见识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,但并未把武器的先进上升到信仰的先进,他坚持风土人情,兼容多种思想,甚至提出了不要王的政治主张,政治思想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。但他也知道在当时的历史环境,自己的政治思想只是空中楼阁,无人支持也不可能实现,所以他以余生发扬自己在兹山的兴趣爱好,也算以识乾坤大,尤怜草木青。
昌大因为传统经学的影响和丁若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是书中给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。而当昌大发现现实并不如书中理论描述的那样美好,做出了义愤之反抗,可能由于对现实的失望,他想起了已经割席断交的老师。吊唁已晚,不知他飘摇的小舟驶向何方。
可能有的人会惋惜这种电影为什么是韩国人拍的而不是国人,我想从电影中就可以找出答案,一是思想,二是环境,这也是韩国能拍出很多好电影甚至是批判现实的电影的原因之一。应该也有人觉得假如苏东坡拍这么个电影应该也不错,作为b站我收藏的第一个纪录片,我想在国内这个分类是它应有的位置。